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在这个小屋举行。在极其危急的历史时刻,它拯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遵义老城区、子尹路96号和遵义会议场地每天都在进行。红军长征的重大历史事件就像翻滚的巨浪,激荡着人们的心灵。
回顾81年前的岁月,中央红军在黔北转战3个多月,4000多名遵义儿女毫不犹豫地参加了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81年后,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精神熠熠生辉。

新长征的老红军。
遵义初秋,湘江河流缓缓流淌,穿过这座城市。走在遵义市红军街上的人,经常会遇到一个拄着拐杖走路的老人,他就是96岁的老红军李光。
遵义人李光14岁投奔红军,参加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回忆起长征的岁月,老人说:在长征的路上,往前走一步,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李光于1985年离开,但他并没有停止奋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李光将平时节俭的钱捐给了10多所中小学。20多年来,李光资助了1000多名农村贫困儿童,捐赠总额超过40万元。
除捐款助学外,李光还长期坚持为年轻人做宣传报告的义务。遵义会议地址、红军烈士陵园、娄山关...李光一遍又一遍地向年轻人讲述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的故事,讲述革命烈士流血牺牲、艰苦奋斗的英雄事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年轻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0年来,李光进行了数千次革命传统教育,数万名受过教育的青少年。李光说:只要我还能讲,就要把这些故事告诉年轻人,让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发扬长征精神。
红飘带继续写新精神。
在小龙山红军烈士陵园,一座红军坟墓和一座铜像默默地讲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红军长征于1935年1月抵达遵义,一名年轻卫生员为村民治病,不慎离开红军队伍,在追赶部队的过程中,不幸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18岁。卫生员死后,人们冒着被杀的危险,悄悄地埋葬了他的尸体。由于不知道红军小战士的名字,只好在墓碑上刻上红军坟三个字,并称他为小红。
经过考证,该卫生员名叫龙思泉,男,广西人,1990年,当地人用女红军卫生员的形象为他塑造了铜像,并于2014年重塑了这座铜像,在坟前立碑记名再现史实,旨在安慰革命先烈,继承红军精神,展示对后人的激励。遵义会议纪念馆解说员杨苏说。
龙思泉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要继承红色精神,继续新的长征,就要贡献自己的力量。遵义市名城医院院长李忠禄从小就听老人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决心当医生。学校毕业后,他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对面开设了老城综合门诊,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名城医院。
医院发展壮大后,李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先后资助8名大学生完成学业;投资3万元,引资90万元在偏远山区修路;组织医院专家为贫困山区人民送医生下乡。
今年上半年,李忠禄聚集了医院各部门20多名专家和医务人员,成立了红带医疗队,定期前往偏远山区开展送医下乡活动。
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什么都想着普通人。今天,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红飘带医疗队成员何俊感慨地说。
给你唱支红歌。
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四渡赤水纪念馆前,一首《四渡赤水出奇兵》唱出了土城人民的心声,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这是一个由土城镇退休干部党支部的老同志自发组成的红歌合唱团。她们穿着红军服,每天到四渡赤水纪念馆门前唱红歌,还有义务为游客讲解,成为土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谈到创团的初衷,团长刘爱华说:我们要用最通俗的歌声传承长征文化,传播红色正能量。现在,红歌合唱团有22名成员。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红军的故事和长征精神不仅通过群众的口碑传播,而且通过长征精神宣传小组、道德讲堂、老红军宣传小组等形式,在机关、企业、学校甚至田间长期宣传。
遵义人民精神不灭,传承不息,被红色文化长期渗透和激励,正沿着先辈的足迹,努力走上新时期的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