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城遵义 军民情深
发布日期:2021-09-13 16:35 浏览:
红城遵义党性教育培训气势磅礴,优良传统薪火相传。
1935年,红军在这里转战3个多月,召开了彪炳史册的遵义干部培训会议。86年来,红色的种子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在这里赓续。截至目前,遵义已第9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遵义将进一步创新双拥载体、丰富双拥内涵、完善双拥机制、激发双拥活力,谱写军爱民、民拥军的崭新篇章。

优良传统根深种
1935年1月9日,红军进入遵义城,数千市民自发在丰乐桥(今迎红桥)欢迎。
红军进入遵义后,很快便建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等,积极宣传并推行苏维埃政府的土地政策、经济政策和劳动法,组织农民抗捐抗粮,并领导在城郊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没收地主的财物、田地、房屋等。
红军在遵义期间,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及其下属各级革命政权打土豪、分粮食。同时,遵义县革命委员会颁发命令,保护地方文物和古建筑;允许资本家合法经营和自由贸易,对守法的官绅、地主、豪商,出具证明予以保护;整顿、恢复商业经营秩序,维护正常生产活动,稳定人民生活。
遵义人民与红军亲如一家,竭尽全力给红军提供支持和保障。为解决红军战士枪支不足、衣衫不齐、医药奇缺等难题,群众积极捐资捐物、筹粮筹款。
中医谌明道倡导建立平民医院(今红花岗区中华南路龙井沟),共设床位20多张、医护人员33名,收治受伤的红军指战员500多人。同时,他还将自己开办的太平洋药房的一大批药物赠送给红军医疗队。1935年3月5日,苏维埃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卫生部部长贺诚,向谌明道支付1000块大洋的医药费,代表红军将士向他表示感谢。
拥政爱民薪火传
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一直以来,驻遵官兵忠诚履职、敢于担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在扶贫帮困中当模范,在抢险救灾中打头阵,在维护稳定中当先锋,在抗击疫情中尽全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在脱贫攻坚一线,驻遵部队主动请缨,采取挂钩扶贫、科技扶贫、集中扶贫等形式加大攻坚力度,拓宽攻坚领域。在全市建立82个扶贫联系村(组),帮助3.8万名贫困群众摘掉了贫困帽;探索“精准扶贫+国防教育”模式,立足将重点帮扶村和红色基地所在地打造为国防教育示范村,先后建立国防教育点位26个,投入教育基金100余万元;驻遵各部队共投入扶贫经费300余万元,为偏远地区安装路灯、修建文化广场、修缮校园设施设备,得到群众广泛称赞。
2020年,在抢险救灾一线,驻遵部队出动7万余人次,动用车辆200余台次、冲锋舟7艘,配合地方相关部门执行宣传引导、卡点执勤、重点人员检测、交通管制、应急值守、车辆洗消等任务;出动2万余人次、机械车辆3700多台次,前往习水、桐梓、正安等地抗击洪涝灾害,解救被困群众1000余人,疏散群众20000余人。
在助力地方发展中,驻遵部队与我市政法部门签订《军地联防联管协议书》,为创建“平安遵义”发挥了积极作用;组织现役官兵、民兵教练员为全市高校、中学开展校园军训;与遵义市爱国拥军促进会携手,开展“军营开放日”国防教育活动,持续开展高质量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双拥之花更绚丽
“当好部队建设‘保障部’,架起军地融合‘连心桥’,办好拥军优属‘暖心事’。”“切实发挥双拥工作联系军地军民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子弟兵的坚强后盾,为子弟兵解除后顾之忧。”“事关双拥工作的事情,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有政策的按规定办,没有政策的创造条件办……”是遵义市委、市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长期以来的共识。
从1991年开始,遵义已第9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荣誉背后,饱含着名城儿女和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谊。
遵义市委始终将“管思想、把方向”放在党管武装工作首位。同时,通过军事日活动、上国防课、以会代训等形式,在地方党政机关开展国防教育和武装工作常识培训。
党的十八大以来,遵义市委、市政府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将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和应尽之责,以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为主线,以支持军队改革为要务,以服务退役军人为重点,以双拥文化建设为抓手,书写军政军民团结奋进的时代新篇。
2020年,我市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同时,赤水、仁怀、习水、桐梓、凤冈、余庆获得“全省双拥模范城(县)”称号,6个单位获得“全省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称号,4支驻遵部队获得“全省拥政爱民模范单位”称号,14人获得“双拥模范个人”称号。
2016年至2020年,驻遵部队参加我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50余个,协调资金930余万元,治理石漠化荒山200余座,植树造林30余万亩,完成了87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点任务。
4年间,我市共接收转业干部300余人、退役士兵7000余人、安置随军家属8人、家属落户80余人、为100余名军人子女解决入学入托问题;培育退役军人创业企业40余家,带动300余名退伍老兵实现就业;先后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开展巡回医疗60余次,为18000名优抚对象等进行康复巡诊;组织伤残军人、在乡老复员军人、烈士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等短期疗养70余期。
上一篇:遵义市选手夺得全运会贵州省代表队首金
下一篇:线上线下齐发力 力促黔货“走”出去
相关产品
最新资讯